宝洁,选择还是超越?

2011-11-01 5588.TV 宝洁有限公司

“当我们处于两难的时候,如果只是停留在‘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思考层面,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赢。现在大多数领域里都存在着上述的惯性思维,这永远不会产生的效果。”雷富礼在2000年刚刚接手宝洁的时候,面临内困外忧:公司已经数次向股东们提出收益利润预警,股票价格下跌到36美元左右,几乎跌去一半还多;大量的创新成果因为没有战略规划而成为公司的拖累;高露洁等企业的崛起,严重危及宝洁的市场地位。

彼时,雷富礼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企业走出成本困境,同时又能保持其创新的形象。这看似一个悖论。按照当时企业的内部结构,支持企业创新的都来自R&D(研发部门),每年这个部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都会自行研发大量专利产品。可问题是,这些专利很少能够对应市场需求。马丁教授认为,这个时候,大部分的CEO都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削减成本,就意味着对研发的支持减弱,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继续对研发部门大规模投入,成本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事实是,当时的宝洁内部的确分成了两大阵营,并相互攻击。各方都期望能够打动雷富礼,采纳自己的想法。“那个时候我没有随便否认任何一方,反而会鼓励他们继续把自己想法中的优势观点讲出来。”雷富礼的想法很出乎意料。他认为:既然这两个方面都有其可采纳的地方,又何必要偏废一方呢?雷富礼要努力把创新和成本问题同时解决掉,显然这个时候就要把眼光放到问题之外了。

雷富礼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更贴近市场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小公司或者独立工程师,但于概念,因为他们缺少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能力。而那些大企业可以依靠缜密的组织架构将创意最终转化为产品,对于这些公司来讲,缺少的正是好点子。宝洁不正属于后者吗?为何不搭建一个平台,广泛吸纳宝洁之外的创意呢?这样就能达到降低成本、保持创新的目的。于是C&D(联发部门)诞生了(后文将有详述)。

雷富礼将宝洁引入开放式创新的思维过程,正是马丁教授总结的整体性思维(integrativethinking),即不做出非此即彼的决断,而是根据自己的最终追求,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解决途径。换句话说,整体性思维不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为这个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创新的结果,将其看作企业的创新之源也就不为过了。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整体性思维,我们用下图来勾勒其运作机制:

我们在此留下一个问题,在解决时候不妨按照上图来思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假如你将有一个宝贵的假期,会选择如何度过呢?三个选择:去马尔代夫享受阳光、海浪;到丽江寻找纯粹的生活;去北京郊区的度假村采摘。用上图,可以做一个整体性思维的训练。

在线留言
  • 您的姓名:
  • 联系电话:

快速留言:

  • * 验 证 码:

温馨提醒:找产品,多留言,多咨询降低投资风险!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先考察,再合作!

联系人: 点此留言,显示该公司联系人!

手 机: 点此留言,显示该公司联系人手机! (点击拨打)

微 信: 请点击此处留言,提交后将自动显示该联系人微信号!

电 话: 点此留言,显示该公司招商电话!

地 址: 点此留言,显示该公司联系地址!

选择好产品,代理好品牌!

客服中心

【长按指纹】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搜公众号huobao5588tv关注

sous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