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据高端
女人的钱通常都好赚,对于化妆品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更是如此。据管理咨询和市场研究公司克莱恩对中国市场化妆品市场的研究显示,2006年化妆品销售额排名中,中国上升两位,超越了法国和德国成为第三大
化妆品市场。目前,这一市场潜力仍在上升。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世界各大化妆品品牌自然蓄谋已久,期待在中国市场大赚一把。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多的国外化妆品涌进中国市场,并在逐年递增。
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06年进口化妆品总量为1.84万吨,同比上年增长20.51%但进口额为3.08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27.93%。而当年中国市场的广义化妆品制造工业销售额同比增长仅12%左右。
同时,化妆品销售额里中商场的化妆品专柜的销售占据着绝大优势。“这些专柜的销售的量少,但是它们却占据着化妆品销售额的大半江山,而这些专柜几乎全是国外化妆品的天下。”一位百货商场的老总如是说。
可这丰盛的市场上却难觅本土品牌的身影。“自2006年开始,国外化妆品品牌将本土品牌‘驱逐’出百货商场趋势愈发明显。”一位长期从事化妆品行业观察的人士如是表示,而遭到驱逐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开始把百货商场是否拥有品牌,拥有多少,变成百货商场品位和档次的主要考量指标。
冲击中低端
无法在大蛋糕上分得一份的国内化妆品厂商只能将目光投向中低端市场,这一国外品牌暂时较少涉足的领域,但是,很明显,苟安中低端市场也并非易事。
近年来,国际品牌通过对国内品牌的并购整合,不断向国内中低端市场渗透,加之虽然国内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约有5000余家,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到化妆品企业的90%,市场份额却不到20%,规模比较大的也只有家化、隆力奇、雅倩等少数几家。因而,本土化妆品企业引以为傲和赖以为生的中低端市场渠道优势,正在加速消失。
在众多的收购案件中,欧莱雅50天内整合小护士、闪电收购羽西,牢牢地稳固了进入中国7年来所打下的江山,这一行为一时间也被看成是,国际品牌进入中低端市场的冲锋号。此后,当大宝准备售出时,联合立华、美国强生等国际品牌大肆争夺也似乎证明人们此前的揣测。
除了收购,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外资品牌扩张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绝大部分化妆品在中国设有合资公司,这其中包括一直走高端的资生堂,自然也少不了欧莱雅集团。而一直追赶欧莱雅集团的雅芳,则采用直销、专营店等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成为化妆品行业大众品牌的之一。不过,通过并购控制中低端市场,国外品牌似乎更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