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技术的不断革新,关于药浴的应用日渐增多,研究也更加深入。而揭示药浴疗法的作用机制恰是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临床选择方药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对一些炎症、感染,可以选择黄柏、金银花、苦参等。药浴就是通过、温度、水或者其他媒介作用于人体皮肤或者黏膜来达到疾病的目的,从而取到效果及水浴的双重效果。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心主血,脉主汗,肾主骨,肝主筋,司全身筋骨关节之屈伸,这些全都与肌表关系密切。任何一脏腑疾病都可以从外在表象反应出来。如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皮毛的各种功能活动也正常。假如肺的功能失常,则皮毛的功能也失去正常;假如肺气虚,则可见畏风自汗等。体表的汗毛孔,中医称之为“鬼门”。中疗感冒在宣肺发汗的过程中,通过宣发肺气,使皮毛开泄,汗从皮肤而出。“开鬼门”即是发汗的意思。唐容川的《中医汇通医经精义》指出皮毛有“宣散气”的作用。从现代医学来说,人体的皮肤、汗腺、皮脂腺及毛发等体表组织既是人体抵御外来有害物质的屏障,又是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器官。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皮肤覆盖了整个人体的体表,有保护机体、调节体温以及感觉的功能,而且还有分泌、排性、吸收的作用,黏膜也有很好的吸收功能。中药或者其他保健作用的物质经过加工、煎煮后,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或者敞发于水中,用药液洗浴皮肤表面,或经皮肤吸收,渗透进入人体体内而发挥作用。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黏膜的这一生理特点而产生作用的。根据药浴的作用,又可分为体表作用、体内作用、物理作用和局部、整体作用。
1、体表洁疗作用
药浴时,的成分不需要吸收进入体内,直接作用在接触的皮肤、黏膜而产生作用。如杀虫、消炎、消肿、止痛、止痒等。临床常见应用于妇科、皮肤科、肛肠科、五官科等。选择直接接触病灶进行熏蒸、浸泡,以发挥作用。其特点是局部症状突出,外治比内服更为有效。具有给药直接、无内服口感不佳、减轻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历代医家和病人喜爱。
2、体内作用
在药浴中,对很多疾病都采取先熏后洗,散发在水汽雾中的成分可以通过口鼻黏膜吸收到体内。浸洗皮肤的浴液中的某些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吸收,渗透进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散布到机体组织与器官产生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某些有很强的透皮作用,如透骨草。北京某中医药培训学校在介绍药浴疗法的专业配方时,建议适当加入透骨草提取液或者透骨草浓缩晶,他们认为加入透骨草的有效成分后,可以提高皮肤的透皮性从而使能大量、迅速地进入血液发挥作用。能否被皮肤充分吸收,是“内病外治”的关键所在。
3、物理作用
药浴作用离不开水。水的一些物理因素也可以产生作用,如机械刺激作用、温热作用、浮力作用、静脉压力作用等。水有较大的热传导性和热含量,对机体容易产生温热刺激(温热作用)。应用的水温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药浴温度在5~12℃或37~42℃。前者的温度适宜高热病人或者急性肌肉组织损伤初期,有助于降温和收缩血管。后者的温度主要在于扩张血管,促进肌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皮肤吸收功能,促使汗腺大量分泌而出汗,从而松弛肌肉,缓解痉挛,减轻疼痛。全身药浴时,水量多,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浮力,对于关节的粘连、强直、僵硬及肢体关节运动障碍的,可在水中主动与被动地锻炼,借助水的浮力而产生物理作用。静脉压力作用表现在进行全身药浴时,水压迫胸部、腹部、四肢等体表的血管与淋巴管,促进血液与的回流而发生作用。通过水位以及水流的压力,对局部可以产生按摩、刺激作用而起到相应的作用。局部作用是指对病变局部进行的作用而言。如治痔疮用败酱草、蒲公英洗剂等。另外就是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通过经络而起到的作用。整体作用是指通过某个特定部位进行药浴而达到全身目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