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伴随着街上的落叶,很多人出现了口鼻、皮肤干燥等现象,而且咳嗽的病人也开始增多,说明秋燥来临,那么,到底什么是“燥邪”呢?我们真的了解“秋燥”吗?
什么是“燥邪”呢?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原文意思是: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气清肃,草木凋零,大地明净。表明这个时节,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根据大自然的天气变化,人应该同自然界相同,以此养生。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还会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黄帝内经》用了八个字来形容秋天的状态:“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秋天,天气肃降,秋风刮过,有急厉的感觉,不再像春风那样和煦,像夏天的风那样温暖。而此时大地也变得干燥,不再有氤氲润泽之气,而是变得清明洁净。总体而言,秋天的气温下降,使得空气的水分减少,变得凉爽干燥,如果燥的状态比较严重了,影响了身体健康,就被称为“燥邪”。
而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是燥邪为病的内在基础。
在燥气的影响下,人会出现一些不适,比如:
1、声音沙哑。秋天,很多人咽喉嗓子容易感觉不适,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严重的会燥咳连连,甚至一直不好,连绵不愈,持续一冬天。
2、鼻腔不适。秋天,人的鼻黏膜特别容易干燥,稍有不慎,甚至流鼻血。还有些人感觉鼻腔特别干燥,有空洞感觉,非常难受。另外秋天鼻炎的发病比率也非常高。
3、皮肤干燥。秋天的皮肤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人们会经常性挠皮肤、抓痒甚至舔舐嘴唇,很多孩子甚至患上唇炎。
4、毛发干燥。秋天干燥,气血循环变差,血液无法将养分带到头发毛囊,头发容易出现干燥枯黄。
5、便秘。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6、容易感冒。很多夏天平稳度过的人,到了秋天,来了凉风,却立刻感冒了,近日很多孩子开始感冒,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燥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形成凉燥和温燥,两个是不一样的,方案也是不一样。
凉燥
凉燥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是同时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现象,如鼻腔里面特别干,甚至会有流鼻血,有的患者是有鼻涕,但是非常清稀,同时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针对凉燥,如果自己想自己用点简易的方法处理,可以用少量的紫苏叶、陈皮熬水,当作饮料,同样可以起到散寒宣肺的作用。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熬太久,一般开锅五分钟即可,即使用开水泡,也是可以的。
温燥
温燥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或者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至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如果没有明显的外感,平时就是津液匮乏,甚至阴虚之人,在秋天的时候,有感受温燥的情况,可以用类似的食疗的方子:
白梨一个切片,石斛6克、沙参6克、麦冬6克,熬水,当作饮料喝。
秋季是肺气当令的时节,秋令精神失养可直接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而诱发一系列的疾病。所以,到了秋天,人们的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借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收敛神气,早睡早起,不乱发脾气,不要太情绪化,收敛自己的思绪与心情。无外其志,不要外散自己的精气神,保持平静的心情。
【秋季养生】秋燥来袭,你准备好了吗?更多资讯请关注火爆化妆品招商网(微信号:huobao5588tv),留言即回复更多美妆知识!